《阿桑奇自传:不能不说的秘密》 朱利安•阿桑奇 (Assange J.P.), 任海龙, 常江【摘要 书评 试读】图书

史上最大规模泄密事件策划者,继“电报门”后,阿桑奇携斯诺登“棱镜门”再度来袭!阿桑奇放言称:“2013年将曝光逾100万份机密,那些国家无一幸免!”【“维基解密”创始人唯一亲述自传,译林社独家版权;精选重磅解密文件作为附录】★看点一:世界上知晓秘密最多的人,向你吐露有关他自己那些不能不说的秘密2006年10月4日阿桑奇建立了大型文档泄露及分析网站“维基解密”。因其“数据源不可追查亦不被审查”,维基解密号称安全级别最高的举报平台。9万份阿富汗战争日志、15万份美军装备记录、40万份伊拉克战争日志、25万份美国外交电报……阿桑奇掌握的海量情报无疑使他成为世界上知晓秘密最多的人。阿桑奇本身就是个秘密。他是游走法律边缘的黑客罗宾汉,用绵绵不绝的泄密文件不断捻动政要和权贵们的神经。他的那些材料究竟来自哪里?有人怀疑是他自己假造的。阿桑奇在自传中没有回避这个问题:“即使文件是假的,它也提出了一些重要的问题,证明秘密文件的披露能够加深我们对复杂政治局势的理解。”阿桑奇自称独立的新闻工作者与自由战士,他的支持者们更是将其奉为人民英雄。可据一些新闻学者透露,阿桑奇曾服务于澳大利亚情报部门,实为反美特工。本书中,阿桑奇详细披露了自己和政府部门的多次交锋,也不避嫌地讲述了他与警方携手破案的过往经历。★看点二:事发三年,阿桑奇首次开口讲述,让他政治避难直至今日的“双重性侵”指控阿桑奇红过三次。第一次是在他维基解密事业的巅峰期,经他泄密的关塔那摩监狱手册、驻伊美军误杀平民视频、伊拉克法警虐囚丑闻等在全世界掀起轩然大波。第三次是现在,身为厄瓜多尔驻英使馆的政治难民,他处境不妙,却协助斯诺登躲避美国的追捕,并声称会替他揭露更多的政府监控计划。至于他为何躲入厄瓜多尔使馆,不得不提到他的第二次走红。他很不愿意提起这件事,“但不管(他)做什么,泄露什么文件,瑞典的案子都是媒体关注的重中之重。”在自传中,他“怀着谅解的精神”花了11页的篇幅首次讲述和A、W两位女性情感纠葛的始末,他感觉“‘美人计’的可能性很大”。今后在别处,他“不会再为各位挖掘更多细节”了。★看点三:揭秘维基解密之外的阿桑奇:他不仅仅是个黑客这不是有关阿桑奇和他神秘组织的新闻报道总汇,这不是关于他黑客行动的科幻电影,这是他的自传,一个有血有肉的人回忆自己一路走来的历程。因为他所从事的工作,铺天盖地的报道恨不得将他描述为一个生来就会编程的外星人。谁都知道他童年漂泊不定,但没人知道他其实乐在其中;谁都知道他转过30多次学,讨厌学校教育,却没人知道他曾有一位十分敬仰的金老师。他小时候最大的爱好就是饲养蜜蜂。长大之后他似乎自己就变成了一只蜜蜂,跳着外人无法理解的圆圈舞(黑客程序),采蜜(收集机密),传播花粉(泄密),时不时蜇人。毫无疑问,阿桑奇是一位匿于屏幕背后的顶尖黑客。可和普通人一样,他也渴望家人的温情。多年来阿桑奇执着于寻找生父,可与生父的初次见面,他却觉得“有些怪怪的”,又“有些苦楚”。看到父亲书架上都正好是他自己曾买来读的书时,他写到:“我突然意识到,我是从底层开始,一步步经历千辛万苦才培养起我自己的,而如果当年我认识他的话,可能干脆就从他架子上把书拿下来好了。”从小到大,阿桑奇孤独地成长,他不得不自己“扮演坚强的人”。然而,父爱的缺失并未妨碍阿桑奇成为一个好爸爸,自传中他讲述了与孩子丹尼尔相处的欢乐情景。与同伴们的友谊也一直是阿桑奇所珍视的,可自少年时代起,朋友对他的背叛就让他多少有点灰心。★看点四:本书出版实属不易,阿桑奇撕毁了本书合约,他不希望读者知道得太多为了解决维基解密的经费问题,更为了筹措瑞典性侵指控的律师费用,阿桑奇同意写一本自传,顺便宣扬一下他的“战斗宣言”。可洋洋洒洒地完成之后,阿桑奇认为“书的内容对他来说牵扯太多个人私密了。”当全世界38家出版社计划出版本书时,他说他想废除合同。虽然他改变主意了,但他一直都说书写得很好。阿桑奇对本书的评价出版社表示认同,因此遵守合同规定,出版了此书。

媒体推荐

有关其人其事关于“棱镜计划”,默克尔、普京和奥巴马到底说了些什么,一般人不得而知。可以肯定,斯诺登目前没有曝光这个秘密的能力。但有分析认为,阿桑奇可能有。因为,阿桑奇掌管着“维基解密”网站。——《中国青年报》40年来,我就在等另一个人来揭秘,这或许能给现状带来改变。——丹尼尔·埃尔斯伯格,五角大楼文件泄密者维基解密所泄露的事情中唯一让人惊讶的就是其中没什么事情出人意料。难道我们了解到的不正是我们预见到的?真正惹麻烦的在于其呈现方式:我们再不能假装不知道那些人人都知道我们知道的事情。这正是公共空间的悖论:尽管每人都知道某个令人不快的事实,在公开场合把它说出来便改变了一切。——斯拉沃热·齐泽克有关这本书优美的叙述……他有些特别:好斗、易怒、才华横溢。无论他相信与否,书如其人。——《泰晤士报》一个非凡的故事,用令人愉悦的文笔塑造了一位古怪的英雄。——《独立报》尽管诞生于争议中,阿桑奇的这本自传却格外发人深省。——《观察家报》

标签: 无人机书籍